将乐红糖制作技艺源于唐宋,明代已盛之。明弘治《将乐县志》记载“红糖,煮蔗为之。出于黄潭都”。其时,日臻成熟的红糖熬制技艺已经代代相传,至今黄潭西湖、古镛积善依然延续这种古法技艺制作红糖。
古法熬制的将乐红糖行销各地,将乐县内制糖作坊有增无减,据民国三十年(1941年)出版的《福建地政丛书·将乐卷》记载:“境内金溪两岸,土质均带沙性,适于栽蔗。故高滩、积善、祖教、黄潭各保,皆有大量糖蔗栽培。全县种植面积据此次调查共一千四百零六点五亩,产蔗四万九千余担,均供本地制糖之用,境内共糖厂十五家, 每年产赤糖一千四百余担,大都行销境内及邻县”。1998年《将乐县志》记载,解放初期,将乐县内仍以土法制糖为主。全县年产红糖保持60吨左右。
1971年,将乐县糖厂建成投产,日榨甘蔗150吨。1972年,该厂日榨能力提高到300吨。2年中,将乐县内先后办起6个日榨15吨的小糖厂。1973年,将乐县制糖工业总投资93万元,拥有日榨甘蔗390吨的生产能力,全年产红糖464.52吨。不断扩展的红糖需求市场,带来了将乐制糖业的兴旺。
民国三十年出版的《福建地政丛书·将乐卷》记载,将乐古法手工制作红糖,“以数家联合组成,雇糖师一人,帮糖师一人,另需烧火、煮蔗、管牛四人,砍蔗十人。榨时以蔗纳入二木间,两牛拖碾转动,压出其汁,以竹管导入木楻内,在倾入锅中煎煮,加石灰少许,待糖煮熟,将糖浆置糖坪上,候冷制成圆饼即成。”卷中所载的将乐古法红糖制作技艺,前后要经过砍蔗、去杂、清洗、晾干、榨汁、过滤、沉淀、入锅、搅拌、去沫、打泡、出锅、入模、冷却、打沙、成型、脱模、包装等18道繁杂工序,其操作过程与中国古代技术百科全书《天工开物》所载接近。
红糖制作工艺的关键在于一个“熬”字,将鲜榨的甘蔗汁倒入铁锅开始熬制后,灶火不停,连熬4~6个小时,期间手艺熟炼的老师傅将糖汁高高舀起,冲入锅中,打起糖泡,通过不断搅拌慢慢蒸发水份,使糖的浓度逐渐增高,高浓度的糖浆在冷却后会凝固成为固体块状的粗糖,或压入模具中凝成各种便携、独立的糖块,或留在木盆中继续冷却、打沙,这就是常见的传统粉末状红糖。这样的传统做法保持了甘蔗原有的营养成分,同时也使红糖带有一股类似焦糖的特殊气味。